經營管理目的及宗旨
在面對現代社會精神健康問題日益嚴重的背景下,精神護理之家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其不僅是精神個案的照護場域,更是協助個案重建自信與生活能力、重新回歸社區社會的溫暖港灣。因此,本機構的營運宗旨不僅著重於提供安全、穩定的生活環境,更深耕於全人照護與社區融合的理念,期望透過多元化、專業化與人性化的管理策略,實現機構與住民雙向成長的理想。
本機構秉持「以人為本,尊重差異,促進復元」的核心信念,致力於為精神障礙個案者打造一個溫馨、專業且具支持性的生活環境,協助其在尊嚴與理解中重新找回自我價值。我們相信,精神疾病雖令人痛苦,卻不是剝奪生活品質的終點。透過結合跨領域專業團隊的合作,包括精神科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與照服員及行政工作介入等,我們能夠提供個別化的照護計畫(ISP),依照住民的需求量身訂做支持服務。
此外,宗旨也涵蓋對機構永續發展的承諾。我們將營運視為社會責任的一環,不僅追求營收平衡與財務穩健,更積極投入於社區教育、照護創新與人才培育等長期性發展任務。我們堅信,唯有持續提升照護品質與經營效能,方能建立公信力,贏得社會的支持與信賴。
我們的願景為:
成為引領精神照護創新、實踐人本關懷與永續經營的典範機構,打造住民心中最溫暖、最安心的第二個家。
這個願景背後有五大核心價值支撐著(全人、全家、全隊、全程、全方位):
一、以「住民中心」為核心的全人照護哲學
我們相信,每一位住民都是一個完整的個體,而非只是一個診斷、一份病歷或一個床位號碼。因此,我們致力於提供以人為本、因人而異的個別化照護服務,結合生理、心理、社區、社會與宗教五面向,協助住民在病程穩定後重拾生活的主導權,邁向復元。
我們的最終目標,不只是「照顧」,而是「賦能」──讓住民能夠依自身節奏,逐步實現自我價值,重返家庭與社區。
二、打造溫暖、安全、支持的生活場域
精神護理之家不應只是機構式的收容場所,而應成為一個真正具備家庭感、安全感與尊重感的社區照護空間。我們期望未來的機構能擁有開放式的公共空間、綠意盎然的戶外場域、良好隱私設計與高互動性的團體活動,讓住民在身心上都能獲得真正的歸屬感。
我們的願景之一,就是讓住民及政府在公共政策上期待達到「去機構化」,除了入住時與家屬一同評估個案及家屬支持程度,也可更明確判斷個案是否有能力能夠實現去機構化達到賦能返家重回社區,如身體機能退化無法實現返家之個案我們也期待朝向更人性化、更社區化的機構生活環境發展。
三、成為精神照護創新的實驗基地
在台灣目前的長照與精神照護體系中,創新經常受到制度、資源與人力的限制。然本機構願意擔任「領頭羊」角色,主動參與各項新型照護模式的試行與研究。
例如:導入數位化科技(穿戴裝置、健康紀錄App)、AI照護輔助系統、藝術治療、園藝治療、音樂治療等非藥物介入方式,結合傳統與創新照護模式,找出最適合我國精神住民的照護路徑。
四、培育專業人才,建立精神照護人才基地
一個優質的機構,必定擁有一個專業且穩定的團隊。因此,我們將「人才培育」作為長期經營的重要方向。本機構多年來與大專院校(新生醫專)、專業協會(長照協會、獅子會、扶輪社…等)政府單位(社會局、衛生局)合作,提供實習機會、繼續教育、專業訓練課程,建立精神護理、心理衛生、社工與照服專業之人才輸送管道。
同時,我們也將打造一個重視心理安全與職涯成長的組織文化,讓每一位員工都能在此找到歸屬與成就。
五、實現永續經營,發揮社會影響力
我們期望精神護理之家不只是一個經營機構,更是一個擁有社會影響力的「社區公民」。未來,我們將落實
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精神,推動綠能節能設施、支持在地採購、參與社區公益、強化內部治理制度,實踐企業社會責任。
我們也將積極參與公共政策討論,分享實務經驗,推動更合理、可行的精神照護政策,讓制度與需求真正接軌。
這份願景,並非高不可攀的理想,而是一段可實踐的旅程。我們深信,只要全體團隊共同努力、持續改善並堅持初心,本機構將能真正成為住民的庇護港灣、員工的職涯搖籃、社區的精神支柱,乃至社會整體心理健康推進的重要助力。